|
楼主 |
发表于 2010-8-6 09:04:00
8月7日立秋,专家建议养生应注意护阳养心防暑湿
“湿燥”合并谨防呼吸道疾病
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°时,为二十四节气之一“立秋”,它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7日。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特聘教授、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、博士后金东明介绍,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,从季节意义上来说,立秋也是秋天开始的意思。中医认为立秋的养生应注意护阳养心防暑湿,尤其是今年立秋前后的雨水较大,市民更应注意防护。
立秋是最佳进补季节
金教授介绍,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,天气火热而生机旺盛,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最旺盛之时。虽然近日降雨天气较多,但今年夏季持续高温的天气也很多见,人们常用空调、冷饮来消暑,而过分依赖空调、冷饮则会伤害体内的阳气。身体经过一夏的消耗,进入秋天,是该修复身体各项机能的时候了。立秋一过,气候虽然早晚凉爽,有利于调养生机,去旧更新,此时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。稍加滋补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。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,更宜在秋天打好营养基础,以增强体内应变能力,在冬季到来时,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。秋季也是人胃口大开的季节,此时通过食补可使人保持健康的体魄、旺盛的精力,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和推迟衰老的目的。
应防慢性疾病复发
“立秋过后,人们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,也应注意防燥。”金教授介绍,虽然近期在全国范围内都有较大的降雨天气,但燥是秋季的时令主气,秋季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时期,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,秋燥之邪更易乘虚侵入,引起许多疾病。中医学认为:“秋燥伤肺”,意思是指秋季好发肺系疾病,呼吸道疾病最多见。早秋之时,从立秋至秋分,尤其今年的立秋处在“三伏”之时,夏日暑热尾气未消,湿邪燥邪合并伤人,称为温燥,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病复发等疾病出现。而到了中晚秋,天气转凉,寒邪与燥邪结合伤人,称为凉燥,除导致上感、咳嗽、哮喘、支气管扩张等病以外,由于寒邪收引、血管收缩,脑血管的病变特别是中风也随之而来,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应特别小心。建议人们应增强防病意识,适应气候变化,努力避免秋燥伤人,防止外邪侵入。另外,虽然近期雨水较大,但仍有不少人出现干咳无痰或胶痰难咯、鼻干燥或鼻衄、咽干、口燥、声哑、皮肤干涩、皲裂、毛发脱落、便秘等不适症状,这些都与秋燥有关。
“贴秋膘”不宜盲从
“在过去,有民谚‘立秋贴秋膘’的说法,对此,人们不宜盲从。”金教授表示,过去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,食物比较单一、匮乏;而现在生活中的食物种类繁多,人们对脂肪、蛋白质的摄入并不低,甚至很多人都有超标的现象。而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,人们由于频饮冷饮,常食冻品,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,如果此时大量进补,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,导致消化功能紊乱,可出现胸闷、腹胀、厌食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症。尤其是近期持续降雨,人体此时的消化功能是最弱的时期,进补过量,更容易导致腹泻等消化道疾病。建议人们在秋季进补之前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,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,又易消化的食物,以调理脾胃功能。如鱼、各种动物瘦肉、禽蛋以及山药、莲子等。此外,奶制品、豆类及新鲜蔬菜、水果均宜适量食用。
“春捂秋冻”应“暖胃”
“人们对‘春捂秋冻’也应正确看待。”金教授表示,过去有“春捂秋冻,不得病”的古谚,但盲目推崇“秋冻”则会危害健康。首先,人们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,防止腹部受凉,尤其是在多雨的天气里,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褥;人们此时还应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少吃辛辣,防止其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;胃肠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密切相关,因此,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很重要,避免焦虑、恐惧、紧张、忧伤等不良情绪的刺激。另外,秋高气爽是健身的大好时节,人们在立秋伊始,秋燥不甚之际就应早到户外锻炼,呼吸吐纳,提高肺脏生理功能则燥邪难侵。可晨起锻炼健身,打太极拳、做气功、按摩面部、迎香穴等方法,都是秋季保健的好措施,可以通过锻炼调动体内积极因素,御邪抗病。但老年人和心脑血管患者锻炼最好在晚餐之后,如果是上午活动,也尽量晚一些,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病的风险。
|
|